日期:2023-07-28 22:07:03 来源:新华网
新华社贵阳7月28日电 题:贵州:筑牢“两江”生态屏障
新华社记者骆飞、吴箫剑
地处我国西南腹地的贵州,是长江和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。这里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,河流纵横,山林似海,生态虽好却也比较脆弱。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贵州,多年来持续厚植绿色底蕴,打造绿色产业,释放生态价值,积极探索构筑“两江”生态屏障的贵州实践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植树护绿夯实绿色基底
缤纷夏日,在贵阳市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小碧乡小碧村义务植树点,今年年初干部群众一起栽种的树苗长势很好。
贵州各级干部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“植树迎新”活动已连续开展了9年,逐渐成为推进生态贵州建设的传统。
“这一片都是这几年大家义务栽种的树木,让这片石头山更有生机。”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指向郁郁葱葱的树林。海雀村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,曾是当地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。
30多年来,为摆脱“越垦越荒、越荒越穷”的发展困局,当地干部群众接力植树造林,全村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%提高到现在的77%。
今年58岁的海雀村护林员马正安几乎每天都要巡护山林,他说:“夏天重在防火,种树太不容易了。”像马正安这样的护林员,贵州省目前共有19.38万名。
持续推进义务植树,加强扩绿提质,巩固退耕还林……从乌蒙山区到苗乡侗寨,近10年来,贵州一系列举措不断夯实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基底。
如今,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2.81%。较过去10年,全省石漠化面积减幅达43%。毕节市林业局副局长糜小林说,植树护绿是践行绿色发展的前提,也是筑牢“两江”生态屏障的重要保障。
转变发展打造绿色产业
翠竹满山的贵州省赤水市,被称为“西南竹海”,这里拥有连片竹林132.8万亩。从粗放砍伐转向种竹卖笋、林下养殖,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,转变了发展方式。
李由、李远富兄弟俩创办的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,主要销售竹笋。每逢冬春,村民们采挖竹笋卖到合作社,经打冷、包装、发运,很快便可销往北京、上海等地。
赤水还实施翠竹深加工,逐渐形成多个循环经济产业链。
在贵州汇美佳源纸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竹子经过一系列工序后变成了抽纸。该公司董事长周书生介绍,公司的20条抽纸生产线极大提高了竹子的使用率和附加值。
如今,赤水市逐渐形成了竹生态食品、造纸、建材等10多个领域近300个品种的竹产业链,竹加工业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0%以上。
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,是贵州推动绿色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。2022年,贵州省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为2960万亩,林木全产业链产值达625亿元。
激活资源释放生态价值
在贵州省黔西市万家寨社区,一个个山头被绿色覆盖,密林里大树参天。在社区党支部书记文坤眼里,这些树林不再是“沉睡资源”,在碳票“加持”下成为“绿色资产”。
2022年2月,贵州省发行的首张林业碳票,由黔西市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申请获得。这张林业碳票覆盖3.3万余亩树林,其2016年至2020年5年监测期的碳减排量为13.573万吨,预计可实现碳交易价值305万元左右。
该公司总经理彭骁介绍,目前公司正积极推进碳减排量指标交易,让林业碳票“变现”,让“绿色资产”助农增收。
这些年,贵州不断创新机制推进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。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勇说,全省正积极探索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和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路径,加快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化和资本化转换。
在铜仁市江口县,金融机构采集生态资产、生态经营等方面信息,为有关客户建立“梵净生态账户”,换算成的生态积分用于评级授信、利率定价。
2022年,江口县两家公交公司投运新能源车,每年可节约燃油650多吨,减排二氧化碳3080吨,并凭此从县农信社获得600万元贷款,利率从8.2%下降到5.5%。
标签:
下一篇:最后一页